当前位置:医院

再障患者求医27载 一波三折终圆移植梦

  “要是没有杨主任和她的团队,我们根本看不到治愈的希望,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日前,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血液科门诊,62岁的周平(化名)看到儿子小周(化名)的复诊结果,激动不已。他动情地对科室主任杨海平说:“杨主任,您就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小周今年35岁,8岁那年不幸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7年间,家人带着小周去过国内十余家医院,但受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小周的病情一直没有起色。在2000年左右,周平的月收入为800元,但每月给小周买药的费用却高达上千元,这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这些花费也只能堪堪维持小周的病情,无法令其痊愈。“感觉生活一点奔头都没有。”周平回忆道。

  今年4月份,小周因发热来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血液科就诊。入院时,小周状态非常差,持续高热,皮肤多发痤疮合并化脓感染。在杨海平的指导下,副主任医师胡萌、主治医师马利敏在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建议周平用自己的骨髓为儿子配型,做半相合移植,这让周平一家重新燃起了希望。

  然而,对于小周这样的慢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半相合移植难度很大。重症感染患者、反复输血铁过载、长期环孢素使用出现肾功能损害、血常规各项指标都很差、血小板仅有6×10^9/L(健康人的数值在100~300×10^9/L)、抗感染治疗体温控制不佳等,小周的身体状况让移植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经过近一个半月的抗感染治疗后,小周身体的各项指标达到入仓标准,可以进行移植了。经过反复讨论,治疗团队最终决定采用慢性重型再障改良的移植方案。

  在移植后的第18天,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恢复,小周于次日转入普通病房。此时,医护人员并没有放松,而是时刻关注小周的各项指标,因为他们知道,在指标恢复前,小周仍有可能出现微血管病变、病原菌感染以及排异等危险情况。

  移植后的治疗和护理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跨过了排异、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一道道“难关”后,小周各项指标稳步好转,身体也逐渐恢复。8月21日,小周顺利出院。

  现在,小周已经移植后超过100天,血常规完全恢复正常。周平开心地说:“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动力,孩子在,什么都有了。”

  (谢雅敏 梁靓)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