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糖友必看,出现这11点症状时千万要当心!这是血糖失衡了,别马虎

  审阅者: 杨旭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的关键之一是持续控制血糖水平。

  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应注意血糖失衡的症状。

  1、患者的血糖太低

  血糖含量过低时,患者的大脑会受到影响。

  2、表现出醉酒状态或失去知觉

  低血糖会使患者东倒西歪、发音含糊甚至昏倒。

  该怎么做:最好佩戴医疗腕带或项链,让他人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

  如果患者血糖过低,摄入约 15~20 克的单糖会有所改善,也可以饮用半杯橙汁、两汤匙葡萄干或一汤匙糖、葡萄糖片加凝胶。

  患者可以随身携带一种叫做胰高血糖素的注射激素,并提前告知自己的朋友,自己晕倒或无法吞咽时应如何进行注射。

  患者应向医生询问是否需要随身携带胰高血糖素。

  如果可以,请在摄入 15 克糖 15 分钟后通过指尖采血检测血糖。

  如果血糖还是较低(血糖低于 70 毫克/分升或低于 100 毫克/分升并出现症状),须继续摄入碳水化合物。

  患者的血糖恢复到目标范围后应吃饭或零食,防止血糖再次下降。

  如果经过 3 次检测,患者血糖仍旧很低或症状仍旧存在,请拨打急救电话。

  患者须将低血糖发作的情况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3、患者血糖过高

  高血糖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体缓慢产生损害,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取急救措施。患者出现以下任何症状,请用指尖血测量血糖。

  4、排尿过多

  每天排出大约 2 升的尿液是正常的。

  该怎么做:由于患者可能无法测量排尿量,可以观察自己排尿习惯是否有所改变。

  频繁排尿或夜间醒来排尿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就是高血糖。

  医学博士戴维(David Michael Erani)说:“出现夜间醒来小便、排尿量比平时大的情况,表明身体出现了问题。”他是美国波士顿乔斯林(Joslin)糖尿病中心的内分泌学家,也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讲师。

  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也会出现频繁排尿的情况。

  如果实际排尿量没有增加,就说明患者不一定会出现血糖失衡。

  5、过度口渴

  天气炎热、摄入较咸的食物或增加日常锻炼会使人感到更加口渴。

  排尿过多也会造成口渴。该怎么做:口渴时持续喝水。如果患者脱水,则可能需要治疗。

  口渴意味着“身体正在提示你多喝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学院糖尿病与内分泌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博士费尔南多(Fernando Ovalle)说。每天小便和饮水量超过 3800 毫升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

  6、正常饮食时体重下降

  当血糖水平较高时,热量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身体让你感到饥饿和口渴,以此补充从尿液中流失的液体和能量”,费尔南多说。

  该怎么做:与医生讨论自己的饮食情况或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药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7、极度疲乏

  是否每晚睡 7~8 个小时后仍感觉疲惫不堪?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体内血糖水平过高时,葡萄糖将无法妥善利用。

  该怎么做:与医生讨论自己的饮食情况或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药物。

  如果患者无法起床、感到头晕或恶心,请拨打急救电话。

  8、伤口愈合缓慢

  小伤口、牙龈出血、感染和溃疡通常会在几天内愈合。但是,对抗感染的白细胞依赖于正常的血糖水平。

  当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过高时,白细胞对感染的反应会变得迟缓。

  该怎么做:每天 2 次检查皮肤,特别是脚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会影响患者感知皮肤刺激进而产生溃疡。

  如果发现伤口在几天内无法愈合,请与医生讨论自己的饮食情况或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药物。

  9、眼部问题

  费尔南多说,血糖发生变化时,患者眼睛的晶状体会因此缩小或膨胀,导致视力模糊或出现一种叫飞蚊症的小黑点。

  这本身并不严重,但患者也应通过眼科医生确诊。如果患者突然失明,无论是完全失明还是部分失明,请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急诊室就诊。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10、其他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更大,即使肩痛、恶心或手臂、下巴、胸部不适这些症状时有时无,也不应忽视,还应注意呼吸急促、昏厥或突发冷汗等症状。

  若出现以上任何症状,请拨打急救电话。

  11、如何持续控制血糖?

  除了服用处方药外,饮食和运动对控制血糖也至关重要。家用血糖仪可以提供有效反馈并方便患者记录。

  向糖尿病教育人员或机构学习如何在家中检测血糖。

  向医生询问目标血糖范围,了解如何处理血糖高于或低于目标范围的情况,并询问应在何时测量尿液中的酮体。

  尿液中含有酮体时,请立即告知医生。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