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业

安发事业溯源与探讨之九 痴迷“驯化”野生菌 “菌中皇后”喜降临

  从1982年农大毕业到1992年出国,这十年的时间,高益槐在食用菌领域取得了两大突破——育种和栽培,同时培训了大批推广这两项技术的人才,使他的育种栽培技术能够在农村广泛地推广。

  香菇是季节性很强的菌种,从栽培到采收结束,前后要历时10个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益槐对春栽香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早春适合菇生长的气温,将装菌种培养基的袋缩小,节省培养的养料,促进香菇菌种早萌发、早脱袋,并在气温稍高的5月至7月出菇。这样一来,从种入菌种到香菇的收成前后仅需6个月,在出菇淡季,仍有鲜菇供应市场,经济效益显著。

image.png

被列为“星火计划”丛书的高益槐著作《香菇代料露天栽培》

image.png

  高益槐的香菇袋料人工栽培研究成功后,日本著名食用菌专家福岛先生专程来古田拜访他并考察古田食用菌市场。

  根据季节差、气温差、海拔差的不同区域气候特点,高益槐还对香菇新品种进行开发,让每个时期都能栽培菇,这样菇的产量就得到了提高。高益槐依据实践中的经验编著了《香菇代料露天栽培》一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畅销全国,翻印出版三次,成为从食(药)菌角度在全国各地实行“星火计划”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工具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香菇代料栽培成功之后,高益槐在食用菌的栽培和育种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个时候,他开始研究最难攻克、也最有价值的一个菇类——“菌中皇后”竹荪。当时,竹荪的价格可与黄金比值。

  高益槐对竹荪菌种驯化、栽培工艺进行了探研。他把试验场所移到室外荫棚,在固定的畦沿上,不分昼夜晴雨,观察竹荪菌蕾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线、空气、酸碱度等综合因素中的演变。久而久之,摸透了竹荪室外开放式栽培的奥秘。他仿造竹荪的生长环境,在树荫或荫棚底下以竹子、木片、芦苇秆等做原料,直接从野生竹荪实体中分离菌种,且在环境条件适宜、基本符合竹荪的生活史的条件下进行畦或复土式栽培,在竹荪的人工栽培上有了突破。

  高益槐发现,竹荪菌丝以竹林下的竹叶腐基质为养分,在温度、湿度、空气非常适合的情况下才能蔓延生长。菌丝在3—5个月后会生产出一定的数量,扭结成菌索,而后在相对高的气温下,菌索就扭结成团,在氧气充足的地面生成竹荪菌蕾。一个多月后,竹荪的菌蕾逐渐地长成鸭蛋样的“菌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竹荪菌蛋到破菌开伞仅2-3个小时。当早晨太阳初升时,菌柄突破菌蛋,逐渐放下少女裙状般的伞裙,景象非常壮观。

  1990年7月,由高益槐筹划的闽古实业开发公司真菌所在试验场采收的竹荪达罕见水平,使人工栽培竹荪的开采期从原有的8-12个月缩短为3个月,每平方米的产量也由原来的0.15 斤提高为0.6斤,最高产量达到每平方米1.2斤!面对一朵朵裙状菌托,高益槐的内心充满喜悦。

  高益槐的竹荪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的消息,很快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福建经济报》《福建科技报》等连续跟踪报道。全国各地菇农再次拥到中国食用菌之乡——福建古田,向高益槐学习种竹荪的最新技术。国外的微生物、生物学杂志也报道了这个消息。不少国外的科学家和菇类爱好者慕名而来拜访高益槐,这为他日后应邀出国拓展科研事业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高益槐的人工瓶栽姬松茸获得成功

  此间,高益槐为了让食(药)用菌的原料价值得到提高,且弄明白其保健和药学功能,开始了研究菇类子实体和菌丝体的药用成分——多糖。因而他“变卖家当”,设计且购买了一台“多糖菌丝体多级发酵罐”,开始了菇类“药用”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高益槐开始尝试人工瓶栽姬松茸的试验,并获得成功。

image.png

高益槐的竹荪人工栽培获得成功

image.png

被列为“星火计划”丛书的高益槐著作《竹荪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高益槐把他几年中在香菇、银耳、竹荪方面的育种、栽培研究的数据和结果写成论文,在国内和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达12篇。高益槐的第二部著作《竹荪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于1992年6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被列为“星火计划”丛书推广。

  高益槐带领科技人员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43万古田人民走出了科技兴农致富之路,使古田县成为“中国食用菌之都”。他成为全国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和18个省、市、县脱贫致富的高级技术顾问。


分享至:

相关阅读